曾几何时,中国的天空,不管是军机还是民机,轰鸣的似乎总是那股熟悉的“俄国味儿”。那些发动机劲儿大、飞得远,成了我们自家飞机的标配心脏。其中最出名的AL-31F,军迷们还给起了个亲切的外号——“三姨夫”。
但这老黄历,早就该翻篇了。现在,我们的歼-20正在批量换装“中国心”,未来的六代机,恐怕连“三姨夫”的影子都找不着了。一个板上钉钉的事实是:在中国飞机上,俄制发动机正在彻底退场。这就怪了,俄罗斯手里这唯一还算硬气的航空技术,怎么就没能拉住我们,反而被我们一脚踹开了呢?
老说没钱就没意思了
很多人一聊起这事儿,就习惯性地甩锅给苏联解体,说俄罗斯穷,没钱搞研发。这话听着特有道理,可你稍微琢磨一下,根本站不住脚。苏联都解体三十多年了,再穷,难道连在图纸上搞搞理论创新的钱都没有吗?
咱们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。当年我们比苏联差远了,有很长一段时间甚至还不如俄罗斯。可我们啥时候停下过对好飞机、好发动机的追求?我们能在穷得叮当响的时候一步步往前拱,家底那么厚的俄罗斯,咋就像被点了穴一样,一动不动呢?所以啊,这压根就不是钱不钱的事儿。
想拿我们当“孵化器”?
病根,其实出在一种深入骨髓的懒惰和投机取巧上。懒惰好理解,苏联留下的家当太丰厚了,光是卖卖存货就能过得挺滋润,谁还费那脑子去想明天的事儿?而那种投机取巧的“寄生”想法,就跟我们有很大关系了。
因为我们的武器体系,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从苏式那边学来的,这就给了俄罗斯一种错觉。他们觉得,可以卖点技术半成品给我们,让我们花大钱、投大人力去搞后续研发。等我们这边捣鼓出新东西了,他们再过来抄个现成的。说白了,就是想借我们的鸡,去生他们自己的蛋。
这个小算盘打得噼啪响,他们可能觉得靠着技术老本,怎么也能领先我们几十年。但他们算错了一件顶重要的事:中国人,可不是印度人。印度买武器,就是买来用,从来不琢磨里面的门道。我们不一样,我们拿来的任何东西,都是为了看懂、学会,最后造出比你更好的,彻底姓“中”!
老师傅的东西不香了
一开始,这种合作模式对我们确实挺补的。但俄罗斯打死也想不到,我们追赶的速度会这么快。快到什么程度?快到原本卖东西的老师傅,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跟不上学生的趟儿了。当学生开始全面超越老师的时候,这生意还怎么做?
平心而论,单看推力这些硬指标,俄制发动机依然很猛。但现代空战玩的是体系,是一个团队项目,你一个人再能打也架不住对面一群人配合默契啊。俄制发动机装在我们的新飞机上,综合来看,性价比是直线往下掉。
民航领域的C929大飞机项目,就是最典型的例子。这项目一开始是我们跟俄罗斯一块儿搞的,结果呢,最后人家退出了,我们自己单干。分歧的核心就是发动机。我们的想法很清楚,未来的客机,心脏要么是国产的,要么是欧美的,因为飞机是要卖到全世界的,不能跟国际标准对着干。
道不同不相为谋
可俄罗斯那边呢,就特别拧巴,非要用他们自己的产品,压根不考虑市场认不认。这种脑筋,合作怎么谈得下去?军用领域也一样。过去,俄罗斯卖我们技术总是藏着掖着,生怕我们学会了抢他们饭碗,条件苛刻得不行。
结果呢?我们哪次不是自己想办法绕过去了?这就跟美国人的飞机一样,发动机推力可能没同级别的俄国货大,但人家靠着雷达、隐身这些优势,照样把你打得没脾气。当我们的歼-20都开始大规模服役了,俄罗斯的苏-57还在那儿磨磨蹭蹭。
这时候,你俄制发动机那点推力优势,早就被隐身、航电的巨大代差给抹平了。综合看下来,这就是一块明显的短板。我们的新一代战机,怎么可能再去选一个拖后腿的发动机?现在,我们不光军用发动机成了,民用的大飞机发动机也到了冲刺拿证的阶段。我们已经彻底从求人的那一方,变成了说了算的一方。
结语
一个国家的技术想进步,那得熬,得慢慢磨;可技术想落后,那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。俄罗斯在这方面,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反面教材课。自己怕苦怕累,总想着抄近道、吃现成的,这骨子里就是一种弱者思维。因为当你选择走捷径的时候,也就等于把未来的主动权,亲手交了出去。可以预见,再过个五年十年,那些曾经让我们无比眼馋的俄制发动机,在中国的天空,将彻底成为一段历史记忆。
配资平台排行榜第一名,股票做配资,配资网导航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