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,苏联陆军的主力坦克已经换成了T-72等新型号,而海军陆战队的情况则有所不同。由于登陆艇的尺寸限制,他们不得不继续使用相对老旧的T-55A坦克。尽管如此,海军陆战队并没有停留在这些过时的装备上,他们进行了多次尝试,以使T-55A适应新的战斗需求,最终将其改进为一种较为成功的T-55AD主战坦克。
T-55AD的初衷并非源自海军陆战队,而是苏联陆军的一项项目。大约在1977年,陆军开始着手设计一种名为Drozd的主动防护系统,这个系统是世界上最早的此类防护装置之一。然而,陆军在1978年由于成本过高和反应时间较慢等因素放弃了该项目,但此时Drozd系统已经成功开发完成,并被列为苏联的最高机密。
展开剩余82%随着时间的推移,海军陆战队对Drozd系统产生了浓厚兴趣。与其重新装备全新的、符合需求的作战坦克,不如对现有的T-55A等型号进行升级,因此这个方案显得更为实际。从1981年到1982年,至少有250辆坦克得到了这一系统的加装,其中T-55A、T-62等型号的坦克都参与了升级,尤其是T-55A的数量最多。
这些改进涵盖了多个方面。例如,动力系统得到了增强,安装了691马力的V-46-5M发动机。除此之外,新的无线电设备和TShSM-32PV瞄准器也被加装在坦克上,使得T-55AD的作战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。有一款特殊的T-55A改型,搭载了不同的发动机,命名为T-55AD-1。
Drozd主动防护系统采用的是一种硬杀伤防御机制,其工作原理是在特定角度范围内,探测并锁定来袭的导弹或其他较为缓慢的弹药,并在合适的距离内发射无控火箭弹,通过在来袭弹药的路径上制造破坏区域来摧毁其目标,从而保护坦克免受攻击。
T-55AD的炮塔上安装了三组火箭弹发射器,分别位于炮塔的两侧以及后方。每组发射器包含四个107毫米火箭发射器,每两个发射器组成一小组,分别朝向不同的角度。这些火箭弹发射器的设计使得每一枚火箭弹在发射后,可以在2.7到7米的距离内引爆,其金属外壳会碎裂成约3克的碎片,呈锥形向前扩散,形成一个防护区域。每一枚火箭弹的爆炸范围,水平可覆盖20°,俯仰可覆盖-6°至20°,而每组发射器的水平覆盖角度则达到40°。这样的配置使得坦克在同一个方向上能获得两次防护。
每枚火箭弹重9千克,发射初速为190米每秒。火箭弹发射筒本身具有防护效果,能够抵挡轻武器的攻击。火箭弹的正面配备了一个锥形钢壳,能够有效地防止12.7毫米弹药的穿透,从而避免了坦克在遭遇轻武器火力时发生不必要的损伤。
在炮塔两侧的火箭发射器组可以对坦克正面提供一个约80°的水平保护区域,而炮塔后部的发射器则可提供额外的40°保护。这些设计使得坦克在受到攻击时,能够从多个角度同时进行防护。每组发射器上都配备了一个高频雷达单元,该单元与炮塔主雷达和炮塔后方的目标计算机连接。雷达的探测距离可达330到350米,专门针对速度为70到700米每秒的目标进行监控。因此,系统能够及时反应并对来袭的枪榴弹、速度较慢的榴弹等目标进行有效防御。
雷达会在目标距离为130米时开始进行数据测算,为火箭弹的发射做准备。当目标进入60米范围时,雷达便会自动跟踪目标并计算出其航向与速度数据,随后生成相应的攻击指令,并传达给发射器。这一过程通常在0.35秒内完成,完成攻击后,雷达会恢复至探测模式。尽管对人类来说,这个过程几乎是瞬间完成的,但对于高速飞行的弹药来说,依然存在一定的反应延迟。
Drozd系统安装的T-55AD坦克曾参与阿富汗战争,尽管参战的具体型号和数量并不明确,但该系统在实际战斗中表现出色,成功拦截了约70%至80%的RPG等反坦克武器。
然而,Drozd主动防御系统并非没有缺点。除了前述的反应时间相对较慢,它还存在持续防护能力不足的问题。同一方向的防护只能提供两次,并且其弹药的重新装填需要较长时间,通常超过10分钟。此外,由于该系统的工作机制,周围的步兵在坦克进行防护时可能会遭遇不友好的“侧射”,仿佛受到了一发强烈的霰弹攻击。
尽管如此,安装Drozd系统的T-55AD坦克在实战中证明了其价值,成为了苏联主动防御系统的奠基者。尽管如此,很快,这一系统就被更新且更为可靠的防护系统所取代,结束了它短暂而辉煌的服役生涯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平台排行榜第一名,股票做配资,配资网导航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